您的位置: 首页 >> 分析预测

金华市高新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2020-01-10 10:05 浏览次数: 来源:金华市统计局
 

近年来,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研发机构建设、科技金融信贷等进行引导,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高新技术企业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本文通过重点分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以下简称“高新工业”) “十三五”以来的发展现状,研究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困难,提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高新工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十三五”以来,全市高新工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较快提升,产出效率持续扩大,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高新工业已经成为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共有高新工业企业526家,涵盖工业29个行业大类,比“十二五”末净增238家,年均增长22.2%,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实现工业总产值1297.02亿元,“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9.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3.26亿元,年均增长12.4%;实现利润总额106.48亿元,年均增长23.3%;期末从业人员17.28万人,年均增长17.3%;从业人员年均薪酬5.92万元/人,年均增长5.2%。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从业人员数占规上工业比重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3.7、19.8、31.0、15.9个百分点。

表1:2015-2018年金华市高新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  标

单位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年均增长

(%)

单位数

288

340

432

526

22.2

工业总产值

亿元

975.83

1091.10

1058.72

1297.02

9.9

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881.42

1004.75

1005.96

1253.26

12.4

利润总额

亿元

56.74

83.05

90.21

106.48

23.3

从业人员数

万人

10.70

12.34

14.26

17.28

17.3

从业人员年均薪酬

万元

5.08

5.31

5.68

5.92

5.2


(二)户均效益优势明显。高新工业单位数仅占规上工业14.7%,但是主营业务收入、工业产值和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在34.0%-54.2%之间。也就是说,主要指标占比均在三成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五成,表明高新工业的单体规模和盈利能力要远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2018年,高新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253.26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4.0%,户均2.38亿元,是规上工业的2.3倍。利润总额106.48亿元,占规上工业的54.2%,户均2024.33万元,是规上工业的3.7倍。利润率8.5%,比规上工业企业高3.2个百分点。实际上缴税费56.03亿元,占规上工业的18.2%,户均1065.21万元,是规上工业的1.2倍。

表2:2018年金华市高新工业企业与规上工业企业指标对比表

单位:家、亿元、倍


高新工业企业

规上工业企业

户均比值

总量

户均值

总量

户均值

单位数

526

1.00

3586

1.00

1.00

主营业务收入

1253.26

2.38

3687.38

1.03

2.32

利润总额

106.48

0.20

196.51

0.05

3.69

上缴税费

56.03

0.11

307.38

0.09

1.24

(三)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从我市29个高新工业行业大类构成看,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五大行业占比较高,企业数分别为21家、66家、19家、44家、32家,合计占比36.5%,比规上工业高10.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89.03亿元、160.15亿元、173.29亿元、129.70亿元、118.29亿元,合计占比53.5%,比规上工业高19.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分别为16.12亿元、10.68亿元、15.28亿元、10.29亿元、12.16亿元,合计占比60.6%,比规上工业高21.2个百分点。


表3:2018年金华市高新工业企业五大主要行业情况表

单位:家、亿元、%

行业

单位数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家数

占比

总量

占比

总量  

占比

高新工业企业总计

526

100

1253.26

100

106.48

100

#五大主导产业合计

192

36.5

670.47

53.5

64.53

60.6

#医药制造业

21

4.0

89.03

7.1

16.12

15.1

#金属制品业

66

12.5

160.15

12.8

10.68

10.0

#汽车制造业

19

3.6

173.29

13.8

15.28

14.4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44

8.4

129.7

10.3

10.29

9.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2

6.1

118.29

9.4

12.16

11.4

(四)产销衔接稳步向好。2018年,全市高新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827.27亿元,“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20.7%,高于规上工业27.8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3.8%,比“十二五”末提高15.6个百分点,比规上工业高30.5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87.94亿,年均增长17.1%,高于规上工业19.0个百分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62.9%,比“十二五”末提高7.3个百分点,比规上工业高24.7个百分点。高新工业产销率97.3%,比“十二五”末提高4.2个百分点。

表4:2015-2018年金华市高新工业生产销售情况表

       

指  标

单位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年均增长(%)

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881.42

1004.75

1005.96

1253.26

12.4

销售产值

亿元

908.27

1039.44

1021.74

1262.48

11.6

新产品产值

亿元

469.91

655.14

674.58

827.27

20.7

新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490.28

604.03

635.43

787.94

17.1

(五)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截止2018年末,全市高新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7.28万人,“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17.5%。研发人员2.58万人,年均增长17.0%。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3.57万人,年均增长5.3%。专业技术人员2.29万人,年均增长9.8%。高新工业企业的研发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61.1%、27.7%、41.0%,比“十二五”末提高20.0、14.5、19.0个百分点。

表5:2015-2018年金华市高新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情况表

指  标

单位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年均增长

(%)

高新工业企业从业人员

万人

10.66

12.56

14.26

17.28

17.5%

#研发人员

万人

1.61

1.83

2.09

2.58

17.0%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

万人

3.06

3.55

3.46

3.57

5.3%

#专业技术人员

万人

1.73

1.91

2.01

2.29

9.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困难

近年来,我市高新工业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加以解决,主要体现在企业数量少,总量占比低,研发投入小,成果转化慢,创新扶持政策的局限仍然存在等方面。

(一)高新企业数量少。2018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的比重仅为5.7%,处于全省下游水平,仅高于衢州、舟山和丽水。高新工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8.3%,居全省末位。高新工业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以上的65家,单位数占全省的5.6%,总量占全省的4.5%,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规模居前十位的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只有33.5亿元,不到全省的十分之一,五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1亿元以下,有71.3%的企业从业人员不足300人,规模偏小制约了企业在技术开发、人才引进、经营模式、市场占有、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和提升。 

(二)产出总量占比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加快,全市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有所提升,2016、2017、2018年的比重分别为 6.2%、6.8%、9.8%,3年内提高了3.6个百分点,但高新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偏低。2018年,全市实现GDP总计 4100.23亿元,占全省的7.2%;实现高新工业增加值342.22亿元,占全省的4.5%。高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低于GDP占全省的比重2.7个百分点。高新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3%,低于全省4.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

表6:2018年全省各市高新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地  区:

高新工业增加值(亿元)

2018年GDP

(亿元)

高新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浙江省

7542.85

56197.15

13.4

杭州市

1948.40

13509.15

14.4

宁波市

1872.07

10745.46

17.4

温州市

542.03

6006.16

9.0

嘉兴市

1031.84

4871.98

21.2

湖州市

413.42

2719.07

15.2

绍兴市

598.73

5416.9

11.1

金华市

342.22

4100.23

8.3

衢州市

159.10

1470.58

10.8

舟山市

68.57

1316.7

5.2

台州市

621.81

4874.67

12.8

丽水市

84.80

1394.67

6.1

(三)科技研发投入小。2018年,全市高新工业共计投入研发经费55.18亿元,占规上工业的69.3%,“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22.9%。技术改造费用6.64亿元,占规上工业的71.4%,比“十二五”末减少了0.24亿元。高新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4.4%,比“十二五”末提升1.03个百分点,比2017年下降了0.44个百分点。技术改造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53%,比“十二五”末下降0.25个百分点,比2017年下降了0.21个百分点。此外,全市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82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85家,分别占全省的6.5%和 7.2%,居于全省下游,说明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仍存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7:2015-2018年金华市高新工业企业创新投入情况表

 

指  标

单位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年均增长(%)

 
 

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881.42

1004.75

1005.96

1253.26

12.4

 

工业研发经费

亿元

29.69

38.09

48.65

55.18

22.9

 

技术改造费用

亿元

6.88

7.18

7.48

6.64

-1.2

 

研发经费占比

%

3.37

3.79

4.84

4.40

---

 

技术改造经费占比

%

0.78

0.71

0.74

0.53

---

 

(四)创新成果转化慢。部分企业受基础相对薄弱、创新成本高等原因影响,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后劲不强。部分企业虽然发明专利和授权发明专利得到较快增长,但成果转化进程不快,研发出来的项目不能及时形成产品和规模。 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4.4%,比上年下降0.4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研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018年我市技术交易总额33.5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0.82%,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在全省居第10位。成果转化率的低下,使得大量企业科技成果成为展品,科研价值难以形成生产力,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发展。

(五)区域分布差异大。从高新工业企业区域分布情况看,婺城区、义乌市、永康市、东阳市企业数居前,分别为87家、86家、77家、66家 ,占全市的比重为16.5%、16.3%、14.6%、12.6%,合计占比达到六成。从分布区域的产出规模看,永康市、义乌市、东阳市、婺城区产出总量较大,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74.8亿元、214.97亿元、198.24亿元、176.22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21.9%、17.2% 、15.8%、14.1%,合计占比近七成。从盈利水平看,东阳市、永康市、义乌市、兰溪市的盈利水平较高,利润总额分别为21.61亿元、19.38亿元、18.24亿元、16.4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20.3%、18.2%、17.1%、15.4%,合计占比超过七成。浦江县和磐安县的高新工业各项指标在全市的占比靠后,两地高新工业企业数合计占比为10.0%,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占比为5.0%、利润总额合计占比为4.3%。

表8:2018年金华市高新工业企业分区域主要指标情况表

地  区

单位数

(家)

占比

(%)

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占比

(%)

利润总额(亿元)

占比

(%)

婺城区

87

16.5

176.22

14.1

10.47

9.8

金东区

48

9.1

78.72

6.3

11.50

10.8

兰溪市

64

12.2

162.45

13.0

16.40

15.4

义乌市

86

16.3

214.97

17.2

18.24

17.1

东阳市

66

12.5

198.24

15.8

21.61

20.3

永康市

77

14.6

274.80

21.9

19.38

18.2

武义县

51

9.7

84.30

6.7

4.28

4.0

浦江县

24

4.6

33.11

2.6

2.13

2.0

磐安县

23

4.4

30.45

2.4

2.46

2.3

合   计

526

100.0

1253.26

100.0

106.48

100.0

(六)扶持政策收效弱。创新扶持政策效果总体较好,但制约因素仍需关注,部分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调查显示,政策效果不明显或无效果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不知道此政策”和“吸引力不足”两大因素。其中“不知道此政策”是影响和制约政策效果的首要原因,选择不知道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的企业家占比最大,占21.6%,说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第二大制约因素是“吸引力不足”,该因素在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中体现较为明显,17.0%的企业家选择该项,说明人才的相关政策吸引力有待提升。

三、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营造好良好的创新环境,发挥好政策的激励引领作用,激发出企业的创新活力,发挥好优质企业示范带动效应。

(一)加大扶持政策宣传。加大各项企业创新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保证政策实施效果。一是要加大对各项创新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好相关政策解读,让企业能及时、全面了解政策,并充分享受政策带来的福利。二是要降低各类创新扶持政策门槛。享受政策的门槛较高,适用范围较小是阻碍创新政策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适当降低门槛,提高政策的普惠性和适应性,让更多企业能够享受到扶持政策的益处。三是要简化审批程序。继续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工作,进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减少审核审批环节,加大各项创新扶持政策落实力度和兑现时效。 

(二)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各级政府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企业创新提供交流平台、资金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支持,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一是积极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加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及高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交流模式,实现研发资源和信息共享,拓宽研发合作渠道,从而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二是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有效促进我市基础研究项目的发展,以利于企业利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减少企业研发成本。三是为企业创新提供法律保障,执行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同时企业也应当加强保护创新成果的意识,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三)强化人才发展机制。企业要创新,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强化人才战略,吸引人才来金华工作,增强我市创业活力和创新能力。一是“引人才”。一方面企业要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大力引进各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要重视各类紧缺人才的引进,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流动环境。二是“育人才”。一方面企业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通过自主方式培养和发展人才,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创造,另一方面引导各类高校、技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改进教育发展模式,培育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三是“留人才”。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优秀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与配套设施,解决各类人才在金华工作的后顾之忧。 

(四)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使其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一是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筛选一批创新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科技型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加强对后备企业的辅导跟踪,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引导促进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尽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加大产学研合作的组织与调节力度。推动社会中介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选择一批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产学研联合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形成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政府通过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担保机制,推动实现多部门多渠道信息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门槛,鼓励银行机构针对企业开展专利权、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课题组组长:许平

成员:吴 晏(执笔)

徐 灵

周 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