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分析预测

金华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发布日期:2020-04-27 09:51 浏览次数: 来源:金华市统计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712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深化数字浙江建设。金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握“互联网+”发展新机遇,积极营造数字经济“一号产业”发展生态,推动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加速崛起。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但总量规模偏小,产出效率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制约等问题仍需关注。

一、金华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2018年,全市163家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6.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0.0%,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4.0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8.2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6%,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37.7%,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二)产业区域布局的集聚度高。我市的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阳、义乌、兰溪和金华开发区等地,目前已基本形成东阳磁性材料、电机制造,义乌半导体照明、光伏产业,兰溪光学膜新材料产业,金华开发区电子元器件、新能源电池制造等区域特色产业布局。从行业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半导体照明器件制造、微特电机及组件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等五个行业,增加值占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的73.0%

2018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主要行业分布情况

行业名称

行业

代码

企业数

增加值

(亿元)

增加值占比%

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

 

163

76.13

100

其中: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3985

38

29.45

38.7

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

3825

7

9.19

12.1

半导体照明器件制造

3975

5

7.26

9.5

微特电机及组件制造

3813

15

5.06

6.6

锂离子电池制造

3841

7

4.61

6.1

(三)龙头骨干企业的成长性好。横店东磁跻身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和中国电子元件百强,得邦照明、联宜电机等列入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百强;华灿光电、爱旭太阳能作为义乌光源科技小镇的两员“猛将”,投资规模大、贡献突出;兰溪光膜小镇的锦辉光电年产3600万平方米液晶屏背光模组增亮膜项目于2017年投产,是国内量产最大的光学增亮膜项目;闪铸三维科技荣获浙江省电子信息50家成长性特色企业。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拉动作用明显。2018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中,23家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56.21亿元,占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的73.8%,同比增长23.5%,拉动该产业增长16.4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82.1%

(四)数字核心技术的创新力强。依托东阳横店电子产业园、义乌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兰溪光膜产业园、金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载体,全力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拓展行动,不断加强核心技术研究,支撑我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和企业提质增效。2018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达61.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7.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2.7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亩均税收14.93万元/亩,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95万元/亩;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劳动生产率17.06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2.8%,是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的1.15倍。

(五)两化融合发展的转型加快。截止2018年底,我市实施“两化融合”重点项目近500个,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0余家,培育数字化车间41个、物联网工厂示范项目14个,上云企业3万家,2018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88.39,居全省第四。目前,我市的传统企业正在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如,今飞凯达建立数字化虚拟仿真系统、好易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用CAD/CAPP等系统强化设计手段,有力地提高设计质量。蒙牛乳业的SAP系统,在企业计划、采购、库存、生产制造、财务、质量、服务、配件等方面全面发挥效用,有力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和管理精度。浙江金锅锅炉有限公司打造“锅炉维护云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手段,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维护服务。

二、金华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短板分析

(一)总量规模偏小。我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企业数量少、块头小,数字经济规模能级不强。2018年,全市从事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生产的规上工业企业163家,企业数量居全省第八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4.5%,低于全省3.8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1%,低于全省4.2个百分点,户均营业收入1.89亿元,比全省平均少0.70亿元。缺乏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企业,50-100亿元的仅有1家,10-50亿元的仅有4家,与数字经济发展总指数得分在我市前一位的嘉兴相比差距较大,嘉兴100亿元以上的有2家,50-100亿元的有2家,10-50亿元的有23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和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全省各有14家、20家,我市仅一家。表明我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企业总体规模依然偏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够,缺乏具有较强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的领军型企业。

(二)产出效率不高。我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的产业层次依然偏低,多数仍处于信息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征不够明显,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8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劳动生产率17.06万元/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91万元/人;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亩均增加值105.49万元/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7.94万元/亩;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亩均税收14.93万元/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58万元/亩,仅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8.5%,反映了我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企业与全省平均相比,效能效益依然较低。

(三)转型面临制约。虽然我市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些亮点,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发展模式、资金投入、人才技术、管理水平、经营意识等因素制约,推进众多传统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我市的软件开发行业不强(2018年软件开发行业营收仅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的5.1%),缺乏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软件服务企业和具有承担大型信息工程的系统集成服务企业,无法满足本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从市经信部门了解到,近三年实施两化融合项目中,90%以上都采用外地服务机构的软件产品。企业普遍反映缺乏一个金华本地的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能够链接政府、企业和市场,为全市制造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综合服务。2018年,金华产业数字化评价得分为76.3分,居全省倒数第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使用信息化进行购销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的普及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研发人才缺乏。创新是引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些年,杭州、宁波发挥人才优势,大数据和云服务、网络安全等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新兴信息产业在金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主要原因是研发技术人才不足,研发投入偏低,创新动力有待加强。我市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级软件工程师、计算机应用专家、系统分析员等高端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缺乏,尤其是具有前瞻性、创新型的创业领军人才少。客观地讲,金华的产业基础、城市商务配套环境相对一线和重点省会城市具有较大差距,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导致许多企业将研发力量放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把金华作为运营中心、结算中心。2018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8%,低于全省0.4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数2.2件,比全省平均水平少5.4件,居全省第9位;“四上”企业从事信息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0.9%,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

三、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重点,加大细分行业培育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大重点细分行业培育方案,聚焦涉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中的光电、磁性及石墨烯材料产业,精准制定培育办法。光电行业主要围绕平台与项目建设、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产业链招商等方面开展培育,建设义乌光源小镇、兰溪光膜小镇;磁性材料和石墨烯行业主要围绕产业链延伸发展、产业转化、科技研发和平台拓展等方面开展培育,以东阳横店电子产业园为重点,打造成为全球磁性材料研发和产业中心。努力把涉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的重点细分行业培育成为我市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二)深度融合,提升传统产业产出效率。传统产业是金华实体经济的主体,发展数字经济核心在于融合实体经济,要重点抓好新一代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金华制造”向“金华智造”转型。围绕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建设金华数据中心,培育一批云平台服务商,鼓励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使用云技术,促使数字技术渗透于生产价值链全过程,在利用大数据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协同能力,推动生产能力、人力资源、机器设备、生产空间等共享的同时,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实现产业端与消费端的无缝链接,使生产进一步整合化,提升生产效率。

(三)精准施策,补齐高端技术人才短板。支持我市的龙头企业在数字经济人才密集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和异地孵化器,吸引高端人才来金工作;在上海、杭州等地设立异地聚才的“人才飞地”,支持数字经济企业柔性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在金高校引智优势,增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加大专业型、实用型、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招引一批金华籍软件信息人才回归创业,打造数字经济人才强市。同时,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水平,在人才引进的待遇、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协调解决以及人才引进后发挥作用的考核等方面大胆创新,以更大的力度让真正需要的人才能吸引来、留得住、能干事、干成事。

 

 

 

 (供稿:严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