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金华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要稳住、疫情要防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深入实施稳进提质八大攻坚行动,以超常规的力度和举措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全面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基础产业支撑有力,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民生保障稳步提升,经济延续稳中加固的态势。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56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77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2328.48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3072.22亿元,增长2.1%。
一、稳定运行,发展态势总体平稳
(一)生产端协同增长
农业稳产保供。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259.32亿元,增长2.1%,其中,种植业产值171.26亿元,增长0.6%;林业产值6.36亿元,增长0.5%;渔业产值16.37亿元,增长3.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9.77亿元,增长6.2%;畜牧业产值55.58亿元,增长6.5%。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8.5万亩,增长5.6%;产量48.0万吨,增长4.8%。主粮作物水稻和小麦播种面积继续增加,稻麦面积85.33万亩,增长6.0%;产量37.58万吨,增长3.8%。
工业平稳缓增。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05.56亿元,增长3.6%,实现销售产值6769.88亿元,增长1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5.8%,民营企业增长4.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下降14.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6.8%,制造业增长3.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6%。
服务业持续增长。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47.39亿元,增长6.4%。十大行业“六升四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0%、14.0%、7.9%、1.1%、4.0%和0.6%,合计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6.39个百分点。
(二)需求端逐步改善
投资稳中向好。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从行业看,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2.3%,制造业投资增长21.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0%。从重点领域看,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增长30.6%,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8.4%,交通投资增长6.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1%。
消费有效释放。202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5.30亿元,增长2.9%。从行业看,限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2844.9亿元,增长10.3%;限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005.9亿元,增长10.8%;限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7.1亿元,下降19.2%;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1.3亿元,增长8.3%。从商品类别看,基本生活类商品中,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2%、28.8%,消费升级类商品中,汽车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7.0%、29.4%。
外贸较快增长。2022年,依托“一带一路”区域优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6838.74亿元,增长16.3%,其中出口5956.57亿元,增长11.8 %;进口882.17亿元,增长59.4%。贸易顺差增至5074.4亿元,增长6.3%。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义新欧”班列共开行2269列,共发运18.64万个标箱,增长18.7%。
二、蓄势蓄力,发展质效不乏亮点
(一)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制造业赋能加速发展。2022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1935.84亿元,增长2.8%,占GDP比重34.8%,贡献率37.9%。全市制造业投资增长21.5%,高于全部投资增速8.0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22.1%,比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增速均超50%,分别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速7.4、5.3、3.2个百分点.
新动能引领加速转型。2022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63.8%,比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8%、27.0%和9.3%,增速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产业投资持续快增,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4%。
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催生。2022年,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服务业营业收入442.04亿元,增长11.5%,增速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5.1个百分点。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商品零售额突破百亿,实现100.86亿元,增长12.2%,拉动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1.4个百分点,占限上零售额比重提高到12.6%,比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全市快递业务量完成118亿件,增长1.4%。
(二)城市发展活力激发
市场主体稳步集聚。全市在册市场主体159.6万户,增长11.0 %,其中企业48.2万户,增长7.8%;个体工商户110.9万户、增长12.6%,新增市场主体总量32.08万户。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8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07万人,累计帮扶重点群体实现就业7.36万人,新增青年大学生人才12.3万人。
创新驱动扎实推进。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费用201.63亿元,增长26.8%,占营业收入比重3.18%,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全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5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0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7家,累计有效专利16.4万件。
重大项目拉动增长。2022年,全市共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73个,其中落地50亿-100亿元项目8个,100亿元以上项目7个。从入库项目看,2022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7.5%,拉动全部投资增速14.0个百分点,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1.4%,拉动投资增速4.8个百分点。
(三)共建共享成效显现
民生投入持续加码。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0.40亿元,增长4.8%,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分别增长3.9%、17.0%、39.5%、6.6%和17.7%。全市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302.83亿元,增长17.6%。全市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住户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5%、23.4%。
民生保障日益加固。2022年,全年新开工中小学(幼儿园)191个,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4.7万个,乡镇(街道)托育机构覆盖率82.55%,新增托位6441个。全市建成居家养老服务、医养康养结合等各类机构3429家,全市基础养老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290元/月、1050元/月。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2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8080元,增长3.9%,增速高于GDP增速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626元,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30元,增长5.7%,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 1.95,比去年同期继续缩小0.05个百分点。金华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9%,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
三、多重压力,风险挑战不容忽视
(一)稳进增长面临阻力。对标全国、全省经济回升“曲线”,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部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一季度(6.3%)、上半年(3.4%)、前三季度 (3.3%)、全年(2.5%)逐季回落2.9、0.1、0.9个百分点,全年增速低于省平均0.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年初增长15.8%回落至3.6%,低于省平均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年初增长10.3%回落至2.9%,低于省平均1.4个百分点。全市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复苏程度差异明显,全面恢复速度不够快、稳进增长动能不够强劲。
(二)稳定经营面临困难。资金、用工等生产要素紧缺,原材料、运输等服务成本增加,持续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亏损企业数同比增加35.9%,利润总额下降8%,营业成本增长14%,高于营业收入 1.1个百分点。工业产能同步放缓,全市33个行业大类中,27个行业产值处于下降区间,规模前十大行业中,仅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长。全市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较1-11月下降3.5个百分点,较1-8月下降9.0个百分点,亏损单位数增长13.6%,营业利润下降37.6%。其中,生活性服务业行业恢复迟缓,全市教育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营业入分别同比下降35.4%、24.0%。全市限上住宿业营业额仍未走出负增长状态,回升至同期水平仍有距离。物流运输尚未恢复,全市公路货运量、客运量分别下降8.6%、75.9%。
(三)稳固内需面临制约。从订单需求看,外部需求走弱拉低出口增速,全市出口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6.4个百分点。9月份后,全市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指标处于下降区间,12月份同比下降16.3%,降幅环比扩大10个百分点。出口比重前五行业当月出口交货值均呈两位数下降。从消费需求看,居民预防意识和储蓄意愿增强,12 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住户存款增长19.4%,高于住户贷款增速6.9个百分点,全市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重点升级类商品消费同比分别下降 9.7%、17.3%和 4.5%。从投资需求看,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低于全部投资增速8.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后续支撑减弱,新入库房地产项目比同期减少46个,计划投资下降41.5%。
四、迎难破局,着力巩固行稳态势
总的来看,2022年全市经济顶住压力运行在合理区间,高质量发展大势始终如一。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当前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严峻,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交织,在一季度稳增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全市上下要锚定“干好一三五、实现新跨越”目标任务,推动经济保持稳步上行、回升向好态势。
(一)紧盯关键需求,助力实体发展
全面承接省“8+4+1”政策体系,适时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提升惠企政策的覆盖面、针对性和时效性,统筹应对“下行风险”。抓好规模企业培育,扩充经济体量,综合运用金融财税、要素管理与减负提效等举措,跟进服务企业降成本、拓市场、扩生产,加大对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监测,做好行业增长点摸排,确保企业稳岗稳产、复工复产,全力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稳持续发展。
(二)加速产业升级,优化行业结构
聚焦“2+4+X”主导产业,加快建设重大平台,提升智能制造,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充分运用资本运作、数字赋能、品牌创新等手段,不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链主导能力,加强研发投入和人才引留,走好“专精特新”道路。突出链式招引、紧盯项目落地、狠抓竣工投产,做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做大增量做优存量,力促重点产业项目尽快达产投产。
(三)优化商贸环境,释放消费潜能
以“十大商圈”带动消费,扩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速建设县域商业设施,形成常态化、特色化、品牌化消费促进机制。聚焦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重点消费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引导,释放消费潜力。扩展海外市场、会展市场,推动市县联动、政银企联动、商协会联动,打通线上和线下,推进直播电商等新消费模式。增强消费能力,稳岗位扩就业,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改善消费条件。
(供稿: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