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重要决策部署,聚焦“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总要求,抢先抓早、攻坚克难,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力以赴保市场主体、稳经济增长,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筑底企稳,恢复向好”态势,实现一季度“开门稳、开门好”。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金华市GDP总量1330.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5%,高于省平均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515.85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789.70亿元,增长7.9%。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14.4 %、84.3%。
一、形势平稳,开局底盘稳固
(一)产业发展基础夯实
农业生产稳产保供。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37.57亿元,增长3.6%,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增长3.1%,产量增长4.1%;猪牛羊禽肉产量3.66万吨,增长9.6%;生猪存栏96.75万头,增长11.2%;生猪出栏35.94万头,增长13.2%。
工业经济明显回升。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4.96亿元,增长1.2%,较1-2月回升7.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市列统的33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29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较1-2月不同程度回升,回升面达87.9%。十大重点行业增加值“六增四降”,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分别增长10.4%、1.2%、5.4%、2.4%、9.5%、10.5%。
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9%,分行业看,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非营利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5 %、7.3%、7.8%、10.9%、5.1%、9.6%和9.3%。1—2月,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0.64亿元,增长4.6 %,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3.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7.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4.9%。
(二)内外需求协同拉动
项目投资持续发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7.7%,项目投资增长16.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0%。从重点领域投资看,交通、水利和能源投资增长16.3%,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8.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7.8%。
消费市场有序恢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4.56亿元,增长5.5%,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225.52亿元,增长7.3%。从销售额数据看,限上批发业销售额816.85亿元,增长19.2%;限上零售业销售额269.62亿元,增长9.7%;限上住宿业营业额4.95亿元,增长34.5%;限上餐饮业营业额6.51亿元,增长30.0%。从商品类型看,日用品类零售额7.23亿元,增长23.7%,汽车零售额115.87亿元,增长14.6%。
对外贸易运行良好。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708.22亿元,增长11.3%,其中,出口1464.59亿元,增长8.2 %;进口243.63亿元,增长34.8%。外贸进出口占全省份额的15.1%,提升0.9个百分点。2023年1月1日-3月31日,“义新欧”班列共开行727列,共发运6.04万个标箱,增长35.72%。
(三)民生领域持续改善
就业物价持续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1万人,老百姓“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一季度,金华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4%,3月份,金华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延续稳增。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0元,增长3.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50元,增长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8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2.0个百分点。
民生支出保持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05亿元,增长16.4%。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力支持基本民生、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领域,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8.7%、21.2%、63.1%、40.0%。
(四)匹配指标同步修复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89亿元,增长10.2%,税收收入159.32亿元,增长9.4%,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86.6%。其中,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增值税收入增长16.6%。
金融支持力度增大。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4963.17亿元,增长19.4%,各项贷款本年新增1268.61亿元,同比多增330.2亿元。其中,新增制造业贷款124.3亿元,增长15.2%;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81.7亿元,增长29.7%。
工业用电量增速转正。3月当月,工业用电量增长3.7%,一季度增长0.4%,较1-2月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用电量3月当月增长3.2%,一季度增长0.1%,较1-2月提高2.7个百分点。
邮政交通持续恢复。全市快递业务量26.9亿件,增长11.4%,快递收入81.1亿元,增长5.4%。一季度,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增长24.8%,公路客运周转量增长37.0%。
二、优势显现,发展质效提升
(一)动能转换助力新升级
“两新”产业占比提升。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417.17亿元,增长1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64.24亿元,增长10.6%,分别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1.5、8.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5.3%、26.1%,占比均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代表性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16.0%、25.7%、6.1%。高技术产业投入加大。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8.0%,对规上工业总产值贡献率达35.3%。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7.8%,占全部投资比重17.4%,提升6.3个百分点。创新驱动不断强化。全市财政科技技术支出4.92亿元,增长23.1%。1-2月,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29.89亿元,增长5.3%,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3.4%,提高0.5个百分点。
(二)数字经济赋能新领域
数字产业规模扩大。一季度,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9.0个百分点。1-2月,全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83.13亿元,增长4.2%,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48.7%,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45.3%。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14.9%、21.7%,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0.3、17.1个百分点。数字化消费增势较好。1-2月,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453.1亿元,增长11.7%,占全省比重的15.7%。市内居民网络消费156.4亿元,增长9.8%,网络零售顺差296.7亿元。一季度,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29.77亿元,增长5.8%,占限上零售额比重13.7%。
(三)培优育强带动新活力
市场主体加速扩量。全市在册市场主体164.6万户,增长12.2%,其中,企业49.8万户,增长8.4%;个体工商户114.3万户、增长14.0%。全市工商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4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2.3万户,增长12.0%。重点企业带动增长。全市规上工业亿元以上企业产值增长15.1%,拉动全市增长11.4个百分点。8家重点企业一季度实现产值292.1亿元,增长10.6%,拉动全市增长1.8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支撑拉动。全市共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1个,其中50亿—100亿元项目2个,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新入库项目完成投资增长49.4%,拉动投资增速2.1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项目续建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5.6%,拉动投资增速6.8个百分点。
(四)民营经济引领新发展
民营工业推进作用强。全年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20.93亿元,增长3.4%,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的88.8%,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民间项目投资韧性好。全市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8.2%,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5.3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31.2%,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担当外贸主力。1-2月,全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值1089.73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98.6%,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4.6个百分点。
三、态势回稳,发展短板仍需关注
(一)部分行业领域相对低迷
全市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仍有短板,从新兴产业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0.8%,均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下降12.7%,产业扩张较慢,不利于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给体量基础转换为质量优势带来影响。从工业生产看。在当月行业增长面和回升面均达九成的情况下,十大重点行业中仍有4个行业累计增速尚未扭负为正,其中,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下降2.4%、12.3%、1.4%、2.5%。从服务业营收看。1-2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受同期数影响下降明显,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房地产业受整体环境影响增速回落,营业收入分别下降8.7%、1.9%和3.8%。
(二)企业经营压力尚未缓解
盈利空间缩减。1-2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42.2%,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38.0%,营业成本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19.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下降22.1%,汽车业,纺织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主要行业亏损问题较为突出,亏损额分别上升48.9%、79.0%、191.1%。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成本增长8.8%,高于营业收入增速4.2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利润总额分别下降74.1%和30.0%。吸纳用工能力降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规上服务业企业用工人数分别下降2.6%、1.9%。资金压力持续。受海外市场恢复、地缘冲突、物流受限等影响,部分企业订单减少,2月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长13.6%,应收账款增长5.0%,资产负债率高达62.4%,超过60%的警戒线,企业库存积压上升、财务风险较大。
(三)发展动力有待增强
投资扩张速度放缓。在基数等原因影响下,交通、水利和能源投资、民间项目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分别环比回落24.1、2.7、12.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环比下降9.0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投资环比下降23.8个百分点。快消类、升级类消费不足。全市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分别下降2.5%、3.4%、22.3%、2.5%、18.7%。实物消费过于依赖汽车拉动。剔除汽车类后,一季度,全市其他商品类别零售额下降1.5%。外需保持高增速或有难度。受全球需求收缩、同期高基数等因素影响,去年起全市出口增速前高后低,1-2月,全市对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东盟出口总值下降3.3%、美国出口总值下降18.2%,一季度,全市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仍下降4.7%。
四、趋势展望,实现整体好转还需加足马力
总的来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主动作为、靠前发力,一季度全市经济延续恢复态势,经济活动复苏加快,主要指标稳步增长,总体运行平稳有序,为实现全年稳定增长打下良好基础。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宏观环境受高通胀、金融市场动荡等不利因素影响,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全市经济整体处于修复状态,持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还面临诸多困难,全面实现二季度经济发展稳进成势仍有不小压力。下阶段,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奋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营商环境,稳发展优服务
全面承接落实国家系列政策和省“8+4”政策包,延续迭代金华市稳进提质6轮政策成果,最大力度抢抓政策窗口期和机遇期,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持续关注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畅通政企沟通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在普惠性政策基础上,对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对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快享,最大限度释放红利,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同时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用政策的一致性、确定性对冲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二)聚焦实体经济,稳主体谋转型
围绕“443”产业体系、“2+4+X”产业集群,稳住工业基本盘、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智能光伏、磁性材料、数字影视、软件信息服务业等产业竞争优势,释放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集聚效应,做大做强十大制造业平台,助推产业能级提升。推进企业梯度培育,关注“个转企”“小升规”企业成长,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集群、配套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激活市场主体创新创造的主动性,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加快经济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三)聚焦扩大内需,稳投资促消费
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资金、土地、能源等方面做好要素保障,狠抓标志性项目开工、重大项目推进和项目谋划储备,以项目建设支撑产业布局,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建成、达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扩大大宗消费,提振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继续壮大电商平台交易规模。依托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重点商圈和大型流通企业,抓住“五一”“端午”假期等消费高峰期,配合消费券发放,提质扩容释放消费潜力。助力企业开拓市场,以“内销+外贸”形式两条腿走路,以“政府团+企业团”形式组织企业出海参展抢订单,招引新的跨境电商服务商,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新兴市场建设海外仓,助力开放型经济稳定发展。
(供稿: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