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经济信息

牢记嘱托担使命 赓续奋进谱新篇

发布日期:2023-08-18 09:05 浏览次数: 来源:金华市统计局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来,金华历届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使浙中城市群成为带动金华全市乃至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等殷殷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推动“八八战略”在金华走深走实,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成就显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发挥民营经济优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年来,金华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5个千亿元台阶,由2002年的637.41亿元增至2022年的5562.47亿元,2003-2022年年均增长9.6%,增幅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人均GDP从2002年的13475元增至2022年的7808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09美元。

(二)市场主体活力迸发。作为浙江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金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无证明城市”、企业开办“零见面”、“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末,金华在册市场主体159.6万户,位居全省第2,与2012年相比,净增117.3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10.9万户,成为全省首个个体工商户总数超百万的设区市。

(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金华是民营经济大市,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1年金华民营经济增加值439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9%,居全省第2,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红狮控股集团、花园集团、甬金金属3家民营企业入围2022年浙江省民营企业100强。民营企业贡献了90%的税收、62.9%的固定资产投资、90%的就业,在繁荣经济、服务民生、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拓展内陆开放深度,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

(一)国内贸易日益繁荣。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的资源优势,积极融入沪杭都市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2年的297.69亿元增至2022年的 2965.3亿元,年均增长12.2%。商品市场交易活跃,202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市场223家,市场总成交额3777.56亿元,其中,拥有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81家,十亿级以上市场27家,百亿级以上市场5家,千亿以上级市场1家。

(二)对外贸易加速拓展。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123.74亿元增至2022年的6838.7亿元,年均增长22.2%。其中出口总额5956.6亿元,占全省比重从2002年的4.7%提高至17.4%,居全省第2,比2002年提升5位。2022年,全市服务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184.28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其中出口139.3亿元,比上年增长45.7%,进口4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三)物流枢纽陆海联动。“义新欧”中欧班列依陆出境,横跨欧亚大陆,覆盖欧亚51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个城市。2014年首开至2022年末已累计开行6724列,发运标箱超55万个。加快推进义乌国际陆港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义甬舟依港出海。2022年,全市出口集装箱生成量突破200万标箱,其中七成经宁波舟山港出口;共开行4条海铁联运班列线路,海铁联运班列往返运输30.5万标箱,占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总量的1/5,稳居全省首位。

三、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制定出台提升块状经济、培育产业集群等系列政策措施,搭建“万亩千亿”新平台,培育形成“2+4”产业体系。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297.35亿元增至2022年的2328.4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0.8%。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5727家,上市企业35家,横店东磁、爱旭太阳能、晶澳太阳能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零跑汽车等6家制造业企业年产值超百亿元。

(二)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全面夯实农业基本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培育形成优质粮油、生猪和肉制品、奶牛乳品、水果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八大主导产业累计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83.7亿元增至2022年的259.3亿元,年均增长5.8%。

(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商贸物流、数字服务、科技金融、影视文化、康养旅游等五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5.2%,居全省第3。

四、聚焦城乡协调发展,都市区建设提档加速

(一)都市区华丽蝶变。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金华的中心城市形态是组团式城市群”的精准定位,稳步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成功纳入长三角26个中心区城市之一,金义都市区成为浙江第四大都市区。2022年末,金华常住人口712.7万,总量跃居全省第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4%,比2002年末提高18.5个百分点。

(二)乡村面貌更加靓丽。深入实施省委部署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坚定不移抓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2022年底,全市创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2个、创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2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589个、特色精品村53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2条,启动建设未来乡村42个,创建现代化和美乡村示范村320个。全市垃圾分类优秀村覆盖面90%以上。

(三)城乡差距逐年缩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不断缩小“三大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2年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80元,比2010年提高3801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26023元增至2022年的696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1497元增至2022年的35630元,城乡收入倍差从2.26缩小到1.95

五、秉持绿色低碳理念,生态环境历史性变革

(一)美丽金华扎实推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3个、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城市2个,实现省级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覆盖。创成全省首批“无废城市”,入选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荣获2019绿色中国特别贡献奖。

(二)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坚决落实省委提出的“五水共治”等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全市47个干流地表水断面和1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100%达标,连续8年夺得全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并2获金鼎。金华市区PM2.5浓度从2013年的70μg/m3降至2022年的27μg/m3,降幅61.4%;AQI优良率从2013年的57.1%升至2022年的89.3%,升幅32.2个百分点。2022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88.38,连续11年提升,排名全省第3。

(三)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万元GDP能耗由2015年的0.47吨标准煤降至2022年的0.39吨标准煤(2020年价)。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比上年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2%。万元GDP用水量28.66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83.1%。

六、坚持区域统筹协调,推动共富示范区建设

(一)山区县跨越式发展。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全力支持磐安、武义等山区县跨越式发展。在金华市区设立金磐开发区,以“异地扶贫”形式对磐安县实施精准“造血”扶贫,入选全省山海协作最佳实践案例。探索武义下山脱贫发展模式,以山村整体搬迁、异地安置为主要方法,创造了“山上五百年,山下三五年”的脱贫奇迹,“下山脱贫”经验在全省推广。武义、磐安两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由2002年的34.18亿元、14.41亿元增至2022年的320.53亿元、133.56亿元,2003-2022年年均分别增长9.8%和9.5%。

(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2003-2022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5.1%,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城乡同质化供水、农村等级幼儿园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全达标,实现等级公路“村村通”,农村用电“户户通”。2022年末,全部行政村通邮、通电话,光纤网络建制村全覆盖,实现行政村5G覆盖率100%。

(三)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多为老百姓谋幸福、办实事,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等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实施低收入农户基本同步现代化行动。2015年底全面消除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2022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178元,增长13.0%,增幅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7.3个百分点,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差缩小至2.2。兜底保障力度逐年提高,2022 年 12 月 1 日起,全市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1050元/月,实现全市一体化。

七、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群众获得感稳步提升

(一)平安金华持续深化。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经验,总结形成“后陈经验”“龙山经验”“浦江经验”等社会治理新模式。平安金华实现“十七连冠”,连续5年跻身中国最安全城市30强,“平安金鼎”县(市、区)实现满堂红。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稳步提升,2022年金华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7.53%。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从2004年的833人减少到2022年的75人。

(二)社会保障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口全覆盖。2022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7.3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4.7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31.6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9.03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人数20.91万人,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35%。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19.81万人,按户籍人口计算参保率达到99.72%。

(三)法治金华深入推进。坚持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法治金华建设。2020年,启动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创推“一警情三推送”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机制,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十大创新案例并全省推广。全市12项法治建设成果被省级以上表彰,创成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个。“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全市综合执法系统共办理案件7.9万件,列全省前列。

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科技创新不断提速。坚持创新驱动首位战略,全面启动浙中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围绕金义主轴打造“一廊六城”科技创新平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由2002年的2.93亿元增至2021年的120.93亿元,年均增长20.4%。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22%提升至2021年的2.26%。2022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2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全市累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94家,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5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53家。

(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文高地建设行动,持续推进文化产业稳步增长,基本形成以影视文化产业为龙头,数字娱乐、文化贸易、文化制造、文化旅游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310.91亿元,占GDP比重为5.8%,居全省第2。2022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婺剧成功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浦江上山遗址成功申报人类非遗项目,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获批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

(三)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双减”工作经验全国推广。2022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864所,在校生119.59万人,教职工10.41万人,专任教师8.22万人,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99%。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为99.6%。普通高等学校数由2002年的4所增加到2022年的9所,在校学生数由2002年的2.76万人提高到2022年的11.65万人。

站在新的起点,金华将继续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紧扣“三条先行路径”,大力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聚焦聚力“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以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实绩实效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金华篇章。

 

 

 

(供稿:童贇)